青春韵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青春韵律 >> 正文
探寻醴瓷发展史:厚积薄发,薪火相传 ——参观醴陵陶瓷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09:36    作者:李沁怡    点击:[]


720日下午,团队来到了位于“中国陶瓷古”的醴陵陶瓷博物馆,探寻醴瓷的前世今生。博物馆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一到两个展厅。每个展厅的主题也十分鲜明,可按照时间顺寻一一参观,颇有穿越时空之感。展厅内不仅有陶瓷发展史的书面文献和资料,更有工艺图、器具模型、考古发现和主题雕塑的展出,极大程度上还原了醴瓷在历史上各个阶段制作、产业等真实情况。


首先,我们参观了博物馆的主体部分:醴瓷的发展史。循着馆内的指引,一件件器皿在眼前呈现。从原始的朴素的陶器,到盛行一时的青瓷、白瓷,再到醴陵独创的釉下彩瓷,这样的过程就如同观看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一生:从模仿到练习再到创造,每一个脚印都清晰而扎实。醴瓷的发展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源远流长”、“蹊径崛起”、“厚积薄发”。史前时期,渌水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凝土为陶。至秦汉,醴陵置县,经济发展,制陶规模日盛,出现大规模的陶器作坊。晋唐时期,岳州窑和长沙窑瓷器大量输入醴陵,醴陵进入瓷器时代。宋元时期,醴陵成为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西传湖南的桥梁。北方南下的制瓷工艺在醴陵交汇,使其产生了异彩纷呈的陶瓷文化。也是从此时起,醴陵开始大规模制瓷。这被视为是醴陵瓷业最早的发端。明清时期,醴陵瓷业进一步发展,开始使用阶级窑。其窑厂数量在清光绪年间达到顶峰,有“炉火蚀天”之势。来到二楼,我们看到的是醴瓷的新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为挽救国内致瓷业,“产业兴国”,以熊希龄为代表的湘籍有识之士,远赴日本考察,借鉴日本瓷业先进经验技术,回国后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次年又开办湖南瓷业公司,创烧出釉下五彩瓷,翻开了国内瓷器装饰的新篇章,也成就了近代醴陵瓷业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战争中失传的釉下五彩瓷工艺逐渐被恢复,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醴瓷以其兼具极高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入选国宴指定餐具和国礼瓷。醴瓷也因此获得“国瓷”的美誉。改革开放以后,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醴陵瓷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事实上,醴瓷不仅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早在宣统元年就已经走向国际。其中最受瞩目的当是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五彩扁豆双禽瓶。自1909年起,醴瓷已先后四次获得国际大奖。由此可见,虽然醴瓷产业的兴起相对较晚,但一如受时光磨洗的美玉,醴瓷以其扎实的技术和文化沉淀在今日仍焕发清透的光泽。


而随醴瓷一同发展的,是当地浓厚的瓷文化和书画艺术。因此,在参观完发展史部分后,我们就进入了最后的部分:瓷器艺术作品展厅。有趣的是,这些作品中既有名家作品,从花鸟瓷瓶到瓷雕,赏心悦目,供行家赏玩;亦有以孩子们的画作为花纹的瓷器,稚嫩童真,描绘未来和梦想。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瓷器之国”,这也是其英文名“China”的由来。因此伴随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上千年的瓷文化乃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文化之精粹。从纯熟老练的名作到散发着原始稚气的孩童之作,一段经历的结束亦是另一个历程的开始。或许博物馆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瓷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断的理念与愿景。(文/李沁怡    图/甘涵宇、李沁怡)





上一条:yl7703永利官网“绿践”实践团队对济南公交总公司第三分公司进行采访 下一条:“小树林”赴重庆丰都关于彩礼与嫁妆的分析调研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yl7703永利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yl7703永利官网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